有沒有想過「我的玩具被我弟搶走了」跟「我弟搶走了我的玩具」差別在哪裡呢?其實第一句是使用了被動語態,而第二句則是主動語態。英文中,被動語態是常常使用的方式。以下介紹被動語態以及 3 個使用被動語態的時機,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!
▲英文裡面很常使用到被動語態。
在介紹被動語態之前,我們先看看以下例句:
I ate the cheesecake. 我吃了乳酪蛋糕。 |
The cheesecake was eaten by me. 乳酪蛋糕被我吃了。 |
會發現這兩句意思是一樣的,但怎麼會有兩種寫法 ?
第一句其實是主動句,它很直接的把整件事情敘述了一次,也是最一目了然的方式。
主動句最常見的是主詞 (Subject.) + 動詞 (Verb.) + 受詞 (Object.)。
I ate the cheesecake.
主詞 + 動詞 + 受詞
第二句則是被動句。在中文裡,如果想要表達被動語態時,僅需要使用「被」這個字就可以,但如果想要用英文表達被動的話則是要用 be V. + p.p. (past particle 過去分詞)。
(p.p. : past particle 過去分詞)。
The cheesecake was eaten by me.
受詞 + be V. + p.p. + 被 + 主詞
1.先將受詞與主詞交換位置。 |
2.將動詞改成 be V. + p.p.。值得注意的點是,be V. 的時態需要與原句是相同的。 |
3.在執行動作者之前加 by,也就等於中文裡面所謂某個動作「被」誰做了。 (*注意:如果後面並無接執行動作者則直接省略第三點。) |
有了以上觀念,再看下一個例句:
The police searched the entire house.
警察搜索了整間房子。
那我們要如何將這句改成被動句呢?依照剛剛的步驟,我們一起來做一次。
→ The entire house was searched by the police.
這整間房子被警察搜索過了。
只要簡單 3 步驟就可以完成被動語態囉!
▲中文句子中若有「被」便表示為被動式。
看完了被動語態的寫法後,接下來要知道使用被動語態的時機為何。被動語態與主動句相較之下沒有很直觀,因此不是任何情況都可以使用被動語態。以下來看看 3 個使用被動語態的時機吧!
並細分為兩種情況 – 不知道執行動者是誰以及執行動作者的身份不重要。
看看下面的例句:
My money was stolen.
我的錢被偷了。
假設今天小偷就是你哥哥的話,我們其實更傾向用主動句來表達,像是「我哥偷了我的錢。」而比較少會說「我的錢被我哥偷了。」同樣的道理,在英文當中,假設執行動作者的身分不明的話,我們就會使用被動語態來表示。回到上面的例句,正因為我們不知道小偷的身份,因此會用被動語態來敘述錢被偷這件事情。
當然,若想要用主動句也可以:
Someone stole my money.
某人偷了我的錢。
看看下面的例句:
The novel was translated into different languages.
這本小說被翻譯成不同語言。
這句強調的點為這本小說多種語言可以閱讀。執行動作的人為翻譯者,但我們並不在乎到底是由哪幾位翻譯翻成的,於是使用被動語態表示。假設今天是好幾位翻譯翻這本小說的話,也可以用主動句的方式寫:
Translators translated the novel into different languages.
翻譯家們將這本小說翻成不同語言。
第二種使用被動語態的時機為當你想要強調動作的接受者。假如今天走在路上被車子撞到,當你在跟別人敘述整段事情的時候,會想要表達「自己」被車子撞,而非以車子為整件事情的中心。因此,被動語態是常在強調接受者時會使用的語句。
看看下面的例句:
Tens of thousands of businesses have been affected by the pandemic.
數以萬計的企業都受到疫情的影響。
雖然主詞是疫情,但這句話想要強調的重點是那些被影響的「數以萬計的企業」。當想要強調動作的接受者時,就可以用被動語態來表示。如果沒有特別要把這些企業當作重點的話,也可以用主動句來表示,如:
The pandemic has affected tens of thousands of businesses.
疫情影響了數以萬計的企業。
再看另外一個例句:
The crops have been damaged by the severe typhoon.
農作物們被強烈颱風損壞了。
這句話主詞是強烈颱風,但想要強調的重點是「農作物」被破壞了,而非外力造成這樣的後果。若用主動語態表達則是:
The severe typhoon damaged the crops.
強烈颱風損壞了農作物。
當然,兩種語態都行得通,但從上述兩個例子可以知道,當想要強調動作的接受者時,比如:被影響的「企業」以及被破壞的「農作物」,則需要使用被動語態來表示。
最後ㄧ個使用被動語態的時機為表達客觀說法。通常這種時機所寫出的被動式句子都不會提到執行動作的人。
來看看以下例句:
It is hoped that the vaccines can soon be approved.
(所有人) 希望疫苗能夠盡快獲得批准。
在這個句子中,英文並沒有把「所有人」翻出來,用被動的方式來表達客觀、普遍大眾的認為的看法。
接著看第二個例句:
It is said that the president will deliver a speech in our university.
據說總統將在我們大學發表演說。
同樣的這句話並沒有特定指出是誰將這件事情傳出來的,而是用「據說」來表達有此一說,客觀的說法。
*補充
如果想要表達客觀的想法,可以用以下 4 種方式:
It is said that | 據說 |
It is reported that | 據報導所說 |
It is expected that | 大家所期望的 |
It is suggested that | 我們建議 |
▲表達客觀的想法時,通常會使用被動語態來表達。
以上就是今天被動語態的介紹以及 3 個使用被動語態時機的整理。
有時我們知道有這個用法,卻忽略了其實時機和場合也是很重要的噢!
大家都學會了嗎?
想知道更多英文教學內容或是找線上真人顧問實戰練習?
歡迎至 WUWOW 預約免費英文健檢
或是關注 IG / FB / YouTube 社群帳號
即時瀏覽最新資訊,更快速吸收新知及課程優惠哦!